學生寫《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讀書心得,談到貞觀的父親過世,使得她沒有去應考,
中止了求學的生涯。她說:「如果在當初沒有發生這場悲劇……」然後她開始為貞觀
設想不一樣的人生,她不會遇著大信,就不會在這段感情裡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或
許在大學多姿多采的生活裡,她會遇著不一樣的異性,然後有不一樣的人生……。

我還沒有教我的學生不要為小說裡虛構的人物設想太多這件事情,畢竟這也是在我十
九歲那年的小說課上被郝小翔指正之後才知道的。

於是在批改閱讀心得的過程中,我任由她們去想像,如果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小國王十
二月,那會有什麼不同?如果我是杜克,我怎麼度過生命的難關?如果我是馬蒂,我
會不會勇敢的去馬達加斯加?這些「如果」的問題,在我年少時期的小說課裡通通不
應該存在,因為我們都知道不需要去為小說裡的人物設想太多,因為他不存在,他是
作者為了達到某一說故事的目的而塑造的產物。

可是我喜歡它們出現在我學生的閱讀心得裡,那表示她們真正在觸碰閱讀過程裡的思
考,她們設身處地的為故事人物著想,並且揣想他們真的存在,彷彿就像我們身邊的
任何一個朋友,需要被關懷、需要被指引。

那正是閱讀的魅力。因為在現實裡我們從來不能像為貞觀設想一樣地去幫我們的人生
重新規劃一張藍圖。我不能去想像,如果當初我沒有考上東華大學,然後我會有怎麼
樣的人生?如果我當初讀的不是新竹女中,我又會有什麼不同的發展,諸如此類假設
性的問題。

我想我學生必定是可憐貞觀的命運就在那場悲劇下形成一個人生的「轉捩點」。可是
作者必然不是要置他筆下人物於死地,就算像張愛玲、王安憶那樣對筆下人物習慣性
殘忍的作家,但張愛玲的白流蘇、七巧或者是王安憶的王琦瑤、郁曉秋,還不是個個
活得好好的,儘管結局有時讓人心寒,可她們還是好端端的,活在讀者的心裡,起碼
她們或在我的心裡。

可於此同時,我試著在篇幅極短的眉批裡告訴我的學生,對於生命裡撲上來的一切惡
耗、悲劇情節,我們無從改變它已然造成的結果,也不可能設想當初如果沒發生這場
悲劇,命運又會有什麼不同?但唯一必須承認的是,我們都要去接受它們,因為我們
不是貞觀、不是白流蘇、不是王琦瑤,沒有人會為我們設想更好的結局。

我試著在我腦海裡構思恰當的文字去說明這些,但我最後沒有。我想起可可樹質疑過
我:「妳真的要教妳的學生這些嗎?」這命運的巨輪太大,它只要輕輕的一轉動,就
會為我們的下一刻又帶來變動,而且我們無從預期是好是壞,那我究竟能為她們打多
少預防針呢?

這正是生命的弔詭,也是精彩可期的部分。

每一次遭逢的苦楚或者喜悅,都會對未來的或多或少起修正的作用,我們都沒有辦法
在經歷過了之後才去想像,當初沒有發生什麼的話,生命的姿態又如何?

人和人相遇的時候,都帶著過去,帶著曾經受過的傷害,和曾經享受過的歡愉,那過
去究竟為現在的妳刻劃下多深的痕跡,那是我無所探究的。因為我不是妳,我沒有經
歷過妳的人生,可這些又有多麼重要呢?重要的是妳過去的那些塑造出現在的妳,而
我過去的那個部分也形塑出現在的我,我們都還會再改變,因為我們現正經歷的一切
,在未來都會成為過去。

也許現在覺得是悲劇的那個當初,在十年之後,我們會感謝它曾經這麼深刻的對我們
造成傷害。

(這是我的心得,繼續改心得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ny0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