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之書》和《偷書賊》是我上週新購入的兩部翻譯的長篇小說。

我必須要說,長篇小說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的情節是持續不斷進行,
這也會使閱讀的動作持續不斷進行,很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會有
什麼樣的轉折,這些都是閱讀的動力。

我很喜歡讀長篇小說。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放任自己進入另一個世界,隨之
起伏,如同進入了另一個歧路花園,我想閱讀小說這件事情之所以迷人,
除了學術性的說法之外,更在於它對於我們這條只能走一次的人生道路,
提供了更多元的想像。

回歸到主題,《失物之書》和《偷書賊》這兩本書名都和書有關,背景也
都提及二戰時期,但主題和敘事方式卻大大的不同。

《失物之書》被定位為一本成長小說。故事裡的《失物之書》其實是老國
王畢生的記憶碎片蒐集冊。就像每個人都會有的,可能是小書卡、小貼紙
,甚至一綹頭髮、一顆鈕釦那樣的蒐集,大抵就是如果出一個作文題目叫
做:「我最珍惜的物品」會看到的那些東西。然而這些瑣碎事物為何重要
呢?我想那是因為記憶和生命經歷賦予它們意義吧。

這個故事敘述一個小男孩創入的虛構的國度,或者說是自己想像的世界。
裡面動用了勇士故事的原型,就是一位勇士,離開自己原生家鄉,在路途
中經過冒險、也經歷成長蛻變,最後回歸家園。也參雜了很多「變奏的童
話」。把我們所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改變了它的因果關係等,有點像,
《戰慄的格林童話》那樣,這裡面揭露了孩童殘忍的一面,源自於小小的
嫉妒心,或者最原始的渴望。但無論如何,他終將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勇氣
,學會包容,然後回歸到自己家庭的懷抱,即便這個家庭裡面有父親、繼
母和新的弟弟。

我想《失物之書》之所以被定位為成長小說,除了裡面訴說一個男孩的成
長外,每一個人或許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成長過程必然面臨的失落與創傷
的投影。有時我們會自己幻想敵人,把世界想得很困難,或者有時我們面
對失去和必然的離開無法平撫,以為沒有了某某我們的生命也就失去意義
。或者是人在成為大人這件事情上所面臨的拉扯,這些我們必然要經歷的
事,在《失物之書》用童話故事的方式被展示出來。

我想這是它之所以動人的因素。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是童話,現實到我們不
忍心多加放逐想像,但已經有人幫你運用,將可能遇到的失落與恐懼用比
喻的方式呈現,也許,當現實裡的殘忍用更鮮明的比擬去想像時,它殘忍
的程度就大大被削弱了吧。

而《偷書賊》所要凸顯的主題,應是透過閱讀而獲得的一種內在的生命力
量,即便是經歷戰亂、痛失親人、顛沛流離,生命的形貌被磨損,但卻未
嘗傷害它的本質,這樣的一個故事。很顯然的,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故事。

《偷書賊》很特別的一點是它的敘述角度,敘事者是死神。死神有一個好
處,祂對生命的起點與終點無所不知,作者同時藉著祂的視野來傳達一些
對於生命態度的看法。而透過死神的眼,作者用了大量描繪天空和顏色的
字眼來表現情緒和情感,這也是書中特出之處。

「偷書賊」其實是個小女孩,這本書就是她的生命歷程。故事的背景放置
在第二次大戰時期的德國,從中探討「文字的力量」。

它的思維是這樣的,在探討希特勒的納粹集中營時,將焦點放置在希特勒
所用的手段,不見得是武力競爭,而是文字,運用文字對德意志帝國的子
民們進行思想裡的改造,對民族主義的極高信仰,轉化成屠殺猶太人的動
機。

但文字同時也是令人活下去的力量。當「偷書賊」在空襲來臨時的防空洞
裡大聲朗誦書中的內容,使得防空洞裡的人平靜下來專心聆聽,藉此度過
難熬的空襲期間,找到存活下去的力量,這也是力量啊。

《偷書賊》的篇幅將近於《失物之書》的兩倍,它裡面所要探討的主題更
加豐富。包含戰爭與殺戮、德國和民族主義、貧富差距、親情與友情等等
。在戰爭底下會看到孩子的生存機制,在德意志統治的社會裡面看到藏匿
猶太人的一個家庭,其中一個失去親生父母弟弟的小女孩和養父母的互動
,我想這是這部書讓我覺得更為感動的因素。

我必須再次重申,長篇小說雖然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但其中所能涵
蓋的範圍更加廣大,所能給予的想像與衝擊也就更加深遠。我常常覺得台
灣小說中,出色的長篇作品太少了,這也很可能是因為閱讀者在整個市場
機制裡面還佔得太小眾。可是最近不斷轟轟烈烈出版的翻譯小說,不也都
是大部頭的長篇作品嗎?也許我對這方面的瞭解認識還太少,但我認真的
覺得閱讀這件事情就該慢慢來,慢慢的進入故事、慢慢的把書讀完,然後
去思索、去看見,能夠達成這樣目標,我想長篇小說會更加適合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ny0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