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說高中時候讀這本書,其實不太能夠完全的理解這個人,到底為
什麼有這麼龐大的痛苦。而現在重讀的時候,才知道她正嘗試要把
一些無可言說的愛與慾望(這些屬於非理性的範疇)用最理性的分
析書寫出來。

這果然很令人痛苦的。如果非得把愛與慾望作一個素描,那我希望
能用最精簡的文字,可是往往難以成真。

我們也許都還沒辦法懂得愛。沒有辦法幫它用具體的句子描述它的
形狀,於是我們在裡頭團團轉,假想自己可能會碰到一個實體,用
以傾倒畢生的愛,哪怕不小心在其中支解了自己的五官,讓面目全
都模糊了。這畢竟太過空虛而又抽象了。假使把愛作為一個名詞,
而我們卻看不到它、摸不到它,似乎又違背了名詞的本意。倘若是
個動詞,那你又怎麼知道什麼樣的動作叫作愛呢?我們經常陷入這
語言的弔詭之中。而且經常不小心,把這件事情說得太過容易。

後來我也發現要去愛一個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之中包含了對人
與人性的懼怕,對世間悲歡離合串起散落的恐懼。可是只是單純的
想要善待一個人,看著他、想念著他,然後為此覺得心滿意足。這
樣是不是又太過於天真了呢?

我一直希望我能世故一點。明明看到了人的卑微和可恥,卻沒有辦
法用嚴厲的姿態去對待,因為只要一想到,這人必定也經歷了些什
麼,就很不忍心戳破那表面的和平。

我覺得一個絕對悲觀的人他必定經歷了某種最樂觀的時刻。那生命
的高潮將他高高舉起,然後再一腳踹他進地獄。那就是愛,不可避
免的面對曾經喜悅感動最後不得不分離而碎心的時刻。

說得太多也沒有用。只是想要錄一段昨晚讀得很慢的蒙瑪特遺書。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是有情有義的,至於情義的內容或範圍是視兩人
間的默契或誓約而定的。人的內在、生命、人格的「一致性」愈高
,就愈能真實地、誠信地活在這樣的默契裡;人間的這種「一致性
」太低,就會不斷地去對他人犯錯,內在產生混亂,或是不得不完
全封閉自己的精神。這種「一致性」就是Gabriel Marcel所探討
的fide'lite'(忠誠)的問題核心。(頁25。)

讀得很慢,因為總要停下來想個半天。真的很佩服L為了和老師討
論這本書的驚人爆發力。我都忘了高中時候的自己是怎麼樣快速讀
完這一本書而且沒有感受到痛苦。我的意思是,在讀的過程中或許
我能夠感知到邱妙津的痛苦,可是卻沒有對自己閱讀這本書這件事
情本身而痛苦著。而現在經歷了算起來相當可怕的十年,再重新讀
著,卻經常要因為自己在文字映入眼簾竄上心頭的某些時刻所遭逢
的巨大衝擊、恐懼、苦楚而不得不停下來。

那時我們可能不懂愛,而現在也未必瞭。不過可能淺嚐了一點點,
關於痛這件事情的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ny0121 的頭像
    sony0121

    如果看見地獄,我就不怕魔鬼。

    sony01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